【資料圖】
海晏河清看中國,風景這邊獨好。
作為三江之源和中華水塔的青海,做好水生態保護與治理,意義深遠,責任重大。
近年來,青海立足“三個最大”省情定位,以上下游、左右岸、河與湖、水質與生態、工程與科研相結合,統籌開展水生態綜合治理、系統治理、源頭治理,推進省內各水體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治理,實施了一批生態治理項目,綜合實測取得明顯成效,為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優質的水資源。
清清黃河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的金字招牌,做好黃河流域貴德段生態治理,一直是當地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常抓不懈的工作,立足區位優勢,持續打好流域治理組合拳,堅持“一個水源地、一套方案、一抓到底”,落實“劃、立、治”任務,以“千噸萬人”以上重點鄉鎮和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為重點,完成保護區劃定、標志設立和環境整治,全面叫停水源地周邊違法生產行為,進行定期檢測、監測和評估。全縣集中式飲用水水質達標率100%,黃河大橋和西河渠2個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標準。
治理和保護好青海的河流生態,是青海的發展之要,也是落實我省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重要舉措和具體實踐,湟水河、北川河、南川河如省會西寧市內條條蜿蜒的“玉帶”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西寧市投資75.37億元,完成13類42項具有高原特色、集水生態修復和水文化展示為一體的重點水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工程,實現了建設水清河暢、岸綠景美、河湖安瀾的美好家園目標,河、湖、庫、渠、濕地交織貫通的區域性水網系統和城市水環境生態圈初步建成,成功創建了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。
流經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仙米鄉的大通河,因風景壯美秀麗,一直是省內外群眾在青旅游的重點“打卡地”。我省借建設祁連山國家公園之契機,進一步加強了大通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工作,野生魚類資源得到了更有效的保護,河清岸綠、魚翔淺底的優美環境隨處可見。
營造良好生態環境,改善民生福祉。進入新發展階段,為更好地實現綠色發展,我們更需首先做好水生態保護治理,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。更加合理有序地利用好水資源,服務于我省的社會經濟發展,滋養人民的精神家園,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文明成果,為三江之源、中華水塔清潔豐美做出更大貢獻,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。